我们的服务


移民法是指管理移民入境和驱逐出境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法律判例。因此常见移民纠纷主要表现在移民,外汇,留学等方面。为此澳法的移民律师从业者撰写了投资移民,配偶移民,国际汇款,如何纳税,学生签证等相关澳洲法律的中文案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澳洲的移民法。 澳洲法律评论还会继续涉及其他法律领域,为我们的读者提供最专业广阔的法律资讯传播通道与公益法援平台。

外媒跟拍,狠狠揭露中国5000万女性的辛酸、羞耻、悲哀……真实到令人窒息

2020.12.16 | | #

澳洲法律评论
免费法律咨询,扫码获得24/7

领先澳洲华人律师团队的法律建议
中国式「剩女羞辱」,被外国人抢先拍出来了!
一部由PBS出品的纪录片《剩女》,两位以色列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中国职业单身女性。
 《剩女》Leftover Women

01单身“有罪”?
邱华梅,山东人定居北京,职业律师,34岁,单身。

应家人要求走进一家婚介所,红娘刚没聊两句,开始以“刀锋”相向: “你的年纪真的很大了”,“你的外形也已经不年轻”,

就在邱华梅提出可以不生育的想法时,红娘笑了, 直接以“不要自欺欺人”回绝了她。 这样一长串的“人生三连”,让来时信誓旦旦的邱华梅彻底僵住。 红娘的话锋利,却代表了相亲圈子里的“绝对观点”, 在中国的婚姻市场里,年轻,漂亮,乖顺,是众多“有为青年”的择偶准则。 难得遇到同为山东老乡的相亲对象,对方开口却不留余地:“结了婚,我要占主导地位。”

气氛冷场,双方陷入两难,华梅30岁未婚职业律师的头衔,击退了大多数人。 之后,邱华梅回到山东老家,还没坐稳就开始遭受大姨们的“逼婚围剿”,连小侄儿都会叫她“光棍姨”

“不结婚的女人,都是不正常的。” “不结婚判刑是吧?”邱华梅没忍住眼泪。 “不结婚可不就是判刑,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抱着孩子的大姐情绪激动。 “你就是读书读傻了,我在村子里真的抬不起头。”父亲接话。 横扫过令人窒息的对话,邱华梅被淹没在“大多数人”的婚姻观中,开始重新思考: “没结婚就没价值了,是吗?”

以上这段对话,耳熟吗? 
像不像我们常听到的:“女孩子书读不读的好没关系,男人嫁得好就行”,“女孩还是不要读太多的书,不要太厉害,不然哪个男人敢要”,“女孩子还是要早结婚,不然老了就不值钱了”, 在现代的文明社会里,这些都是常见的论调。

遗憾的是,在人生规律不可逆的客观现实中,人人都可以跟风踩一脚:“你单身,你不孝”。 一路考到北京某政法大学,在一家港资企业做律师, 本以为漂亮的人生履历足以给到邱华梅更高的自由度,没想到被现实反唇相讥: “不结婚,就没价值。”

影片一出,风头猛烈,有网友看完泪流满面: “让人捶胸顿足,仿佛说的是我的故事。”
发现没有?令大多数单身女性奔溃的,是家人在冲突中清晰的站位。 电影《剩者为王》中,舒淇面对母亲的逼婚,奔溃痛哭: “你为什么跟他们一起来歧视我?”

衰老,生育,家庭,三座大山令女性们如临大敌,选择权归了谁?纪录片中敏感的议题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矛盾的激化, 评论区有人吐槽:“主角周边的群体被塑造成最大的反派,是否有某种针对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如此刻板。 抛去导演选角的刻意,现实生活果真经得起追问吗?30上下,独立,高知,财务自由, 当影片中刻画的女性群像拿掉标签后, 什么才是“剩”?谁又该被定义?

02单身女性=剩女? “大龄剩女”的话题,早已不新鲜, 在一次次被抽出重新论调后,似乎也未能成功解救“当事人”, 甚至愈演愈烈,有热心网友建议将“农村光棍”与“城市剩女”配对,以解决婚恋问题。

如此“理想化”的配对方式,恰恰从正面揭露了残酷的择偶标准。 向往高度自由的单身群体,突然被打上“剩”字标签,到底惹恼了谁? 又或者,在被定义为“剩女”前,当事人是否可以拥有一个“中间地带”?“追求幸福的权利”。

前几日,39岁金莎的择偶观被众多网友批“活该单身”: “180以上,爱笑、阳光、包容,最好有一点才华,为避免代沟拒绝80后。” 关于长相和脾性,甚至具体到细节,引得客座嘉宾大呼:不现实!

虽然女儿“高龄未婚”,父亲却显得包容。听到父亲的担忧,金莎还是忍不住哭了: “降低了(标准),就等于否定了我的过去,我做不到。”

对恋爱的期待,她一点没少。 暂且不评判金莎的标准客观与否,大多数单身女性面临的问题是:不想找VS找不到。 答案恰恰是停留在细微处的症结。  人们口中的“剩”,父母心中的“怕”,推着每个孩子负重前行,既定方向被提前预设。 有人为家庭妥协,对社会归顺,对不再坚持的自己妥协,被浪潮推向精神的末端, 最后终于选择解救自己:“我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相比之下,纪录片中另一位盖老师显得特别。 受过高等教育,热衷于组织女性主义电影观影会,她会对小女孩说“Find your position,and hold your position ”,熟悉当代女性社会法则,对自己的女性身份认知且清晰。

面对婚姻,她妥协也承认:“没结婚前,我的生活有趣丰富;结婚后,很多时候很无聊。” 甚至直言:“我从来没有乐观的happy ending期望,在这个意味上,我活在当下。”婚姻是她实践的结果,但追求幸福是她的终身权利。

曾经,南京大学两位教授合撰的文章《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一夜之间刷屏。
文中有一段话: 40岁以下公民无论男女,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生育基金,入个人账户,家庭生育二胎及以上时可享受基金补贴,而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网友看后吐槽:“独生子女家庭请再接再厉”,“丁克家庭进退两难”,或者:“单身请自省”?
虽然文章更多的是主观论点,却也成功触碰到网友敏感神经,掀起轩然大波。 那么,大多数人的呼声会被淹没吗?对于爱的期待,经得起追问吗?
当一个问题被丢进人潮中,成为一个个体不能承受之重时,大家往往又沉默了。

03“剩女”是最大的伪命题 有人说:“惟有共性才能相爱”是一段爱情允许发生的最大信任。或许,“共性”可理解为“共振”。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每个人更多应谈论的是:如何鼓励每个个体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当我们被建议循规蹈矩,被建议含蓄圆滑,崇尚巧妙而精致地妥协, 那么“剩女”议题是否在引出背后更深的问题: 当谈论“单身女性”,甚至是“单身男性”时,我们谈的究竟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

邱华梅对自己关于「剩女」标签的挣扎,有过一个比喻: 就像在大海里溺水了的感觉,四面八方忽然就涌上来,我觉得我随时可能会掉下去淹死,我还是要奋力地奔跑。她奋力奔跑了吗? 影片的最后,她选择前往法国留学,最后定居德国,找到了相守一生的人。
邱华梅对生活的热切感,从来没有消失。 在生活的赐予的勇气、坚韧与智慧面前,“剩女”是最大的伪命题。

国外为何很少“苦逼剩女”?
一名移民国外的朋友表示:我们感受到的事实是,很多到了30岁甚至40岁的女人,他们即使单身,也从不担心缺少交往对象。所谓过了30被嫌弃的状况几乎不存在。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从小被灌输的文化是独立,经济上、精神上、包括思维的独立。单身女从不小鸟依人,而是成为与男性一样独立的个体,在她们看来,独立是一种品质;

其次,西方人没有按时结婚的概念,没有谁要求她们过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的生活。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在婚姻伴侣选择上,美国人更重视价值观趋同,性格适合、爱好相似,而不特别看重身高、相貌、年龄。

在美国,无论婚姻市场还是就业市场,成熟女性更被欣赏。有些客户甚至会抱怨某些商家的员工太年轻,太不职业。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曾刊载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剩女”现象,并引用了一篇在中国网络上流传的名为《有多少剩女值得我们同情?》的文章。该文认为,那些长得不漂亮的女孩往往期望以教育提高竞争力,“悲剧的是,她们没有意识到,随着女性岁数增长,她们越来越不值钱,因此,等她们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时,她们已经人老珠黄”。

文章一出,很多外国网友表示非常不理解。一名来自美国的女性网友愤怒地表示,她完全无法认同“剩女”这个词汇所传递的观念,“与那些更年轻的女性相比,27或30岁以上的女性竟然被认为无论在哪方面都占劣势,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想法应当尽快抛弃”。

英国网友RobTell调侃道,如果自信、有教养、成熟的女性被当作剩饭剩菜般的“剩女”,那他翻遍整个冰箱也要把她们找出来。而网友Greggers也期待能找到这样一位“剩女”,说中国“剩女”给了自己生活的动力,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开始学习汉语,搬到中国去。

结语

在很多人的眼里,觉得大龄未婚女青年是“剩女”,看她们都带着一种怜悯和抱歉的眼光。

但在独居女性的眼里,她们其实对那些凑合着结婚的女性持一种遗憾的看法,觉得她们没有爱情,还白白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女性,究竟是独居好还是结婚好,这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毕竟,两者都有利有弊。

但选择独居的女性,肯定不是有问题的女性,只是社会多给了女性一条路走。我们对此应该持包容的态度,也应该与时俱进。

FEATURED ON